于蓝
葛存壮
徐敏
参与演出的小演员
《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等“老”儿童电影在假期里不断重播,孩子们百看不厌。但新的儿童电影太少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其投资、宣传投入都显不足,在文艺百花园中只能孤芳自赏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生 范珊珊
“原本以为要参加演出的,没想到当了回群众演员。”2月28日,在儿童电影《锦绣花园》的开机仪式上,表演艺术家谢芳老师开开心心地当了平生第二次群众演员。第一次当群众演员是在1951年苏联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中。“这是我的责任。”谢芳说。
“责任”成了本次开机仪式上的关键词,无论是“生产”了著名演员葛优的“国宝级”艺术家葛存壮,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于蓝,还是《锦绣花园》的艺术总顾问丁荫楠等人,都把责任摆在第一位。《锦绣花园》的编导苗苗打电话给老艺术家张勇手,请他出席这次义演时,张勇手二话没说就来了。“关系下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得斩钉截铁。
在北京戏曲职业技术学校排演场,老艺术家们佩戴着红领巾和身穿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共同高歌《歌唱祖国》,共同歌唱对祖国的爱。
儿童电影白了头
“孩子们爱看的儿童电影太少了,做好看的儿童电影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情结。”制片人阿步说。儿童电影在我国的电影市场中占据着很小的份额。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投资儿童电影就意味着失败的开始,因而近几年我国的儿童电影市场一直不景气。一些在国外获奖的优秀儿童电影最终没有走向影院,孩子一年到头也难得几次坐在银幕前看儿童电影,而影院中上映的儿童电影片大部分来自国外。
近几年,儿童电影在市场中遇到冷落。《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等“老”儿童电影在假期里不断重播,孩子们百看不厌。可以说,这些电影影响了好几代人,《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小叮当》中的石小满,他们都成了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但新的儿童电影毕竟太少了。随着电影艺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国产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甚至走上了国际舞台,而儿童电影却放在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其投资、宣传投入都不足,在文艺百花园中只能孤芳自赏。
丁荫楠说,我国好看的儿童电影片太少,是因为它们没有深入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儿童影片要注意时代性,现代的儿童影片更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融入歌舞、增加镜头、精心剪辑等。而且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421结构”的家庭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缺乏自立能力和责任心。这也是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儿童电影不但要在形式上吸引孩子,更要注意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执著精神。正是在这些进步思想的激励下,丁荫楠执导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优秀影片。
葛存壮老师曾饰演《小兵张嘎》中的日本龟田队长,他说,“不同时期,儿童电影关注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小兵张嘎》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而在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对儿童电影的要求就不能停留在过去,要勇于吸收新鲜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儿童电影的创作不应禁锢在传统的模式中,应与时代同步。适应新时代少年儿童审美特点和情趣的电影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的眼球。
红领巾我爱你
《雍正王朝》中胤礽的扮演者徐敏,高高地举起右手,向大家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引来大家一阵掌声。《小兵张嘎》中饰演嘎子的安吉斯说:“再次戴上红领巾,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在他的眼里,参加《锦绣花园》演出的孩子们个个都很优秀、上进,这和他们小时候是一样的。
为了这种美好的成长,艺术家们对祖国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断关注、积极推动着儿童电影的发展,为国产儿童电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蓝老师1981年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出于国家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为了帮助新一代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党中央决定专门建立儿童电影制片厂,集中地为孩子生产精神食粮。从1981年到现在,于蓝老师一直关注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她被作家梁晓声誉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好母亲”。
儿童的成长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和雨露。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长大后要进入“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将来所要面临的压力给孩子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很多人只能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无暇走进影院去欣赏儿童电影。
同时,现在的孩子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一代,他们有足够的精神产品可以选择,诸如网络视频、电视动画、漫画图书等,让孩子目不暇接。儿童电影中一些呆板的说教,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与此相比,孩子更愿意选择观赏性强的迪斯尼电影。
谢芳老师说,现在的儿童太注重对“艺”的培养了,很多孩子年龄很小就会弹钢琴、拉小提琴。而“文”是在“艺”之前,是“艺”的基础,不应该被忽略。我们现在并没有出现很多小编剧,说明孩子的人文涵养不够,但古时候有人6岁就能吟诗作赋了。
让孩子过幸福完整的生活
《锦绣花园》投资方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说,他们尝试用电影作为幸福教育的一种手段。幸福是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很多孩子在教育中远离幸福感,而让人轻松愉快、集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儿童电影也许会成为孩子获得教育幸福感的一种主要方式。
卢志文认为,一直以来,儿童电影都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美育的手段。中国约有3亿多少年儿童,再加上他们的父母,是一个非常大的观众群体。从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热映到今年春节期间卷走8000多万元票房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它们的成功都给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也给儿童教育增添了新的素材。
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儿童电影与教育并不矛盾,优秀的儿童电影能够提高孩子的艺术涵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影视艺术作为当今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孩子进行教育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美国,国立学校和图书馆都发行儿童影片。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秘书长沈文博介绍,《锦绣花园》翻拍了1962年谢添执导的经典儿童影片《花儿朵朵》,是列入中宣部下发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电影规划(50部)》片目唯一的儿童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