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区位相对偏远的县中,宝应中学缘何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在高中“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宝中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举措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赴宝中进行了实地采访。
超前教育理念破四大误区
去年,市委书记谢正义就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进行专题考察,指出“强化素质教育,培养拔尖人才,既是扬州建设教育名城、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民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
“市领导把高中教育培养拔尖人才,放在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基这一高度来提,让我们的办学思考有了新的提升。”宝应中学校长潘文新开门见山地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努力提高升学率不矛盾;追求高考大面积丰收与培优拔尖不矛盾;严格遵守“五严”规定与老师勤业敬业、学生刻苦读书不矛盾;打造扬州本土教育品牌与有益借鉴外界办学经验不矛盾。“不仅不矛盾,前者正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培养拔尖人才,一定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潘文新坦言,宝应有80万人口,即使好生源都不流失,总盘子也就这么大。作为一所县中,如何才能跨越发展?“我们的认识是:首先,优异的成绩都是优秀的人创造的,所以要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结果总是来自于细密的过程,抓住细节、抓住过程就是抓住结果;最后,事业的状态就是人的状态,事业的‘长宽高’就是人的‘精气神’,让状态时时走在我们工作的前面。为此,宝中上下抓队伍、抓细节、抓状态。同时,不忘‘取得成绩看窗外,有了问题照镜子’,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独有课堂模式令院士赞叹
3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吴岳良走进宝应中学,作了一场题为“探索宇宙、揭示奥秘”的讲座。吴岳良院士表示,宝应中学推行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对事物怀着探究的兴趣和激情,这正是做科学研究需要的素质,也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对此,潘文新表示,宝中发展经历了从追求“量”,到追求“质”,再到追求“品质”的发展历程,打造“理想课堂”是宝中办学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有力的助推。“理想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恢复和放大学生的“学习主权”,限制与削弱教师的“权力扩张”。这正是“理想课堂”的核心理念,也是宝中能够坚守课堂,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原因所在。
潘文新认为,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必须经由课堂来解决。“理想课堂”通过自己探索、同伴合作、集体研讨、教师点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显难题,从而解决学生真正的“疑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自信,练就了表达,学会了合作,锻炼了思维。在宝中人眼里,“课堂”才是校园最美的风景。
扎实校本管理让效应最大化
在生源、师资、政策扶持等方面,与省内名校相比,宝中差距较大,那该校为什么会有如此突破性的发展呢?潘文新告诉记者:宝中的管理有自己的“校本特色”,比如教师发展,宝中“好教师”的标准是“用心”,“二流教师只要用心,超过一流教师的业绩;一流教师只要用心,就会创造更大奇迹。”所以“用心”,对宝中人而言既是“尺子”,可衡量好坏;更是“鞭子”,能催人奋进。
同时,潘文新解读了他的“潘氏木桶理论”:木桶理论,大家都熟悉,但大部分人都把眼光习惯性地投放在提升“短板”上,其实,“长板”如果不再拥有优势,“短板”哪有提升压力和前进动力?让“长板”更长也是提升“短板”的重要手段。其次,大部分管理者容易忽视了“板”之间“黏合剂”的作用,即学校的规定、制度和文化,这是质量效益不跑冒滴漏的关键,有时“节流”和“开源”一样重要。再次,一个“木桶”更加关键的是有没有坚强结实的“铁箍”,就是“干部团队”,管理是靠干部解决问题的,首先要解决干部本身的问题。干部团队的眼光、心胸、担当就是学校的明天和未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