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曙光运河研学班的同学们再出发,走出校园,把研学的步伐迈进了古城淮安。今天同学们要探访的是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镇淮楼。
初见镇淮楼,同学们只觉着这座楼不算高,体量也不算庞大,但浓郁的历史气息却扑面而来。台基厚重古朴,城门幽深如眼。抬眼望去,红窗青砖处,飞檐高挑,有了几分睥睨天下的味道。
镇淮楼始建于何时?其名由来为何?镇淮楼里有什么?.....宗老师引导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研学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带着各自的问题去探索。随着探访的深入,这些疑问也被一一解答。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淮安老城区中心,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座砖木结构城楼式的单体建筑物,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淮安“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彼时,文武官员、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至元代,淮安“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到了明代,楼上置有“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来又放置大鼓专司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明清时期淮河、运河、黄河交汇于清江浦,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水患成灾,政府为治理此段水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将此楼更名为镇淮楼,意为压制淮河、造福人民之意。现存木结构楼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的,在一层门洞内就立有“重修镇淮楼记”碑。
拾级而上,登临城楼,北望是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南眺是宽阔笔直的南门大街,历史与现代的光影在这里交汇融合。步入展厅,同学们通过一方方展板、一件件陈列,读取着镇淮楼古往今来的故事。“都说我们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直到我的手触摸到了城砖、我的脚踏上了城楼的阶梯,才真切体会这句话。”“原来镇淮楼与大运河也是息息相关的,真是涨知识了。”“铜壶滴漏原来是这样计时的哦,古人的智慧可真了不起。”......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纷纷交流起来,言语之中都是对家乡历史的赞叹。
“同学们,一起来撞钟吧,让我们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宗老师召唤大家来到山楼东侧,怀着美好的心愿,撞响了铜钟。悠远的钟声在这喧闹的城区不算嘹亮,却久久回荡在每一位同学的心底。
魏巍镇淮楼,汤汤大运河。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与气质的缩影,是传承地方文化的圣地,更折射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今天,在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的装点下,镇淮楼显得更加瑰丽多姿。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时刻践行着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言谈之礼,展示着文明曙光娃的形象,提升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在心中根植了保护古城建筑、热爱家乡历史、传承家乡文化的种子,并将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日,勃发成积极向上的力量,向美而行!(图/宗金龙 文/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