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的“行者”
读懂学生的“智者”
重组课程的“能者”
塑造品格的“仁者”
陶冶情感的“贤者”
探索创新的“勇者”
联结世界的“使者”
读懂学生的“智者”
重组课程的“能者”
塑造品格的“仁者”
陶冶情感的“贤者”
探索创新的“勇者”
联结世界的“使者”
2021年11月23日,《新校长传媒》微信公众号发表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卢志文先生文章,《站在未来理解今天,中国需要培养怎样的当代教师》。点击近万。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专题演讲词。自2014年首届开始,卢志文连续八次参加这一年度教育盛会。
演讲中,卢志文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推进,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教学组织形态和师生关系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全球化潮汐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改变。重新思考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发展,促进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型,是一个无比重要且非常迫切的教育命题。
从“长者为师”“能者为师”“专者为师”,进入“愿者为师”“优者为师”的时代,教育即将迎来“人机共教”的新格局,教师角色将从“教书为主”转向“育人为重”。教师更多是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激励者、陪伴者,他们重视审美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生涯指导,努力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和“精神指导师”。
未来教师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面向未来的当代教师,应该是肩负使命的“行者”,读懂学生的“智者”,重组课程的“能者”,塑造品格的“仁者”,陶冶情感的“贤者”,探索创新的“勇者”,联结世界的“使者”。
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把整个社会当课堂,而不是把课堂当成整个社会。
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孔子、苏格拉底、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做挪移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肩负使命、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探索创新、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为期两天,11月17日开幕。卢志文总校长应邀主持研讨板块并点评嘉宾演讲,17日下午就会议主题“重建老师·学校行为学”做上述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