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盈满光亮
一所学校,最美的风景在课堂。有风景的课堂明亮润泽,倾听中有交流,沉默中有深思,争辩中有机锋,点拨中有顿悟。
【我思我在】
教育的一种眼光
翔宇瓯江书院 叶玉林
前些日子读书会,谈到学校的图书馆、校刊,我也将自己的教育之路做了一点梳理。翔宇瓯江书院 叶玉林
在个人的教育历程方面,刚出来工作和工作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处于混沌状态。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正是这个混沌蕴含着一种分裂与分化。怎么读书?怎么教书?怎么理解自己的生活?在那时都是问题。
和许多人的经历差不多,我也经历从行动自发走向思想自觉的漫长过程,具体来说,是从启蒙学生、搭建平台走向推动课程。
在工作之后的几年,我所想的是,我要用另一种思路教给学生别的东西。这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这固然在原来基础上迈进一步,但与和自己所反对的没有本质区别,还是要启蒙,要改变他人。再之后,开始尝试建立平台,课堂啊,读书活动啊等等,逻辑上是我来搭平台,学生来跳舞。这当然还是不够的。再之后,特别是在读康德和邓晓芒时候,慢慢地意识到,所谓的现代化,核心在于人的发现,意识到教育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由人自主推动,我想这就是课程吧。以课程眼光看待教育,对我而言就是以自由看待教育,把人当成真正独立的人,学生和我都是。
然后才开始有类似于现在理想课堂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建构和推动课堂,在课外做读书会和周六沙龙,我也开始尝试做思享者读本并思考相关的阅读课程,之后就到了温州翔宇。
以课程眼光看教育,所看到的教育世界就有些不同了。
比如能否建立真正有“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学生平等互动有价值,老师或学生的单向表达也有价值。比如能否以自由为价值观看待学生的迟到、课堂睡觉和其他的所谓违纪行为?在这样的价值观里,迟到或睡觉,被“纠正”有价值,存在而未被“纠正”也有价值。比如能否以有现实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沉重的负担、大一统的高考和学校对高考成绩无穷无尽的追求?在这里考好有价值,没考好也有价值,课业负担重有价值,拒绝课业负担也有价值。能否也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看待学校的各类场馆,也看待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图书馆与校刊?在这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别正好是一种张力。
综合起来,所谓老师的角色转换只是一个可见的结果,背后是因对人之自由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是思想的自由演进和价值观的生长。这正如许多年前我对自己所认同的教育价值观的理解:自由是一种终极价值,每个人都拥有自身,也都有获得自由的可能;理解人的有限性并持有对上帝的敬畏。一句话:人即目的。所以我想,人类的教育,最终体现为每个人意志的自由博弈。
实现这些,在现实之下,自然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人们都说问题的症结在于政治体制,没错,但没有一场政治体制改革会突然和偶然的发生,教育本身大有可为,甚至说,即使政治体制纹丝不动,但教育本身有了变化,社会也就变了。正如儿童首先不是为了变为成年人,而是为了成为儿童本身;中学首先不是为了升大学,而是要好好过中学生活,教育也首先不依附体制而存在,它首先是一个独立领域和一种独立的力量。这是教育的自救之途。
最难的,不是突破处境限制,不是重建处境对于我的意义,而是背后支撑着突破与重建的本体性力量,还是爱吧——如果我们不是泛泛地谈爱的话。放到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就是具体的关心人,关心具体的人。这成了我最大的挑战。
【如琢如磨】
语文阅读课教学:在品悟中读出自我
淮安外国语 林以广
淮安外国语 林以广
语文阅读课,怎么教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有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它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沉入文本,作精神的“孤独之旅”(曹文轩《孤独之旅》)。老师的“教”,至多是给学生铺设一些前进的“台阶”(李森祥《台阶》)。这样,借助一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才能拾级而上,自由地仰望精神的“故乡”(鲁迅《故乡》)。
一句话,阅读课教学,教师必须指引学生在文本的品悟中读出自我。
提供更广阔的时空,读有指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孤独之旅》,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跟着父亲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恐惧、孤独到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教学这篇小说,最好是让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从而培养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熟悉一件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揣摩一个词:如何理解“孤独”?(杜小康不是和爸爸在一起的吗?怎么会孤独的呢?)
品味一段文: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一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认识一个人: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
这几个主问题的设置,就给了学生以阅读的指向。通过阅读,学生就都有了各自的“发现”:比如,“暴风雨”那一段自然环境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极其可怕,“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象征。再如,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正是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杜小康长大了。又如,鸭子的成长暗示着杜小康的成长,而杜小康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的成长……通过不断地交流,孩子们最终体会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这一主旨。
无论是创作技法的习得,还是精神品质的滋养,阅读教学只有把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他们有一定指向地去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自由地舒展,他们智慧的光芒才能不时地闪烁,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富有生意。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读有所悟
小说《台阶》写了一位“父亲”。他梦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实现梦想他努力了大半辈子,后来实现了梦想却感到很失落。那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啊!
“精巧独特的构思”和“细腻传神的描写”是解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力抓手。教学这篇小说,有位老师只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起“父亲”,孩子们肯定是有话可说的,因为“父亲”真的离我们很近。比如,“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平,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一段文字,就颇耐人寻味。学生真的读进去了,也一定会像“儿子”一样,充满了伤感地发一声感叹:“父亲老了”。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探究,一个淳朴、谦卑、有梦想、敢拼搏、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的父亲,便如在我们眼前了。
在那节课上,有个来自农村的男孩是这样说的:“‘父亲’这一形象让我们多少有些沉重。从艰难辛酸中走来的‘父亲’,他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活得实在,他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借此机会,我要真诚地道一声:辛苦了,父亲,谢谢你!”记得当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孩的眼里好像有泪花。
实现真性情的流露,读出自我
孔庆东在《鲁迅的痛苦》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痛苦。尤其是伟人的内心世界,很不易观察。可是越难观察,人们越要去探索,因为非常有意义。……(所以要)通过剖析杰出人物的内心,考察我们人类共通的一些精神奥秘,指导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更好地前行。”[这段话,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鲁迅的《故乡》,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对比,读出作者希望宏儿和水生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但是,读得出杨二嫂的“恣睢”,却不一定读得出她的“辛苦”。读得出杨二嫂与闰土的“不同”,却不一定读得出他们的“相同”。对于这些下层的“苦人”,作者由衷的“呐喊”其实是有大悲悯的。
鲁迅对于“故乡”有过多次描写。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的故乡明摆着是“萧索的”,为什么记忆里和想像时的故乡竟是那么的“美好”?
学生在一同探讨了小说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之后,还能自觉地联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最终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那“美好”的一切,并不虚幻,在鲁迅、郭沫若他们的心里,也在“我们”的心里,那正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
上面只是举了三篇小说的例子,其实,语文课本中,像《安恩和奶牛》、《背影》、《散步》这样的经典作品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是广泛而深刻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沉到文字中去,要让闰土、杜小康这些鲜活的人物成为“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孩子们自然就会去体验作品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阅读探究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鸟归沙有迹,帆过水无痕”这两句诗,把它拿来形容语文阅读课教学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既形象又恰当的。既然“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学会”,那么,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不是自由阅读的一面镜子、一个示范呢?
我学于永正
永嘉翔宇小学 李锦欢
于老师的课堂有“三绝”。板书为第一绝,他的板书工整、遒劲,在黑板上缓缓铺开,好比一副精美的书法卷轴,让人挪不开眼镜;范读为第二绝,他的范读声情并茂,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悠扬婉转,课堂上几十双耳朵都被牢牢拴在那抑扬顿挫的声调中;教学语言为第三绝,清新灵动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语言,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教师的基本功是不能用电脑和荧屏代替的。永嘉翔宇小学 李锦欢
“野路子出身”的我更须加倍努力,甘于吃苦、勤加练习。我一度为如何将阅读课上得精彩而犯愁,曾有一段时间,我苦于嘴拙,十分羡慕那些舌灿莲花口才极佳的人。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我茅塞顿开:口才好,不一定能教的好,弥补嘴拙这个缺点不一定需要那些“花言巧语”。语文课堂重在传道受业解惑,用花哨的语言去东拉西扯,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反而会偏离正轨。旁征博引固然很重要,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理解,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学生的困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那就是一堂精彩的课。
对照于老师课堂实录,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发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病。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若是遇上孩子们说不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我就心急如焚,生拉硬扯地把他们往“标准答案”、“知识点”上引。反观于老师,他则是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引导方式,引导他们细读课文,让他们自己从字里行间慢慢获得正确的理解。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拿到相应的分数,但是知识点之间没有生动的链接,最后只是一盘散沙,塑不成语文的整体,反而会因为枯燥让学生失去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我读到书中的一句话:“要善良,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时,我才意识到,孔子说的过犹不及,真的诚不我欺。从《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我收获颇多,看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解开了许多疑惑,也找到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有很多难关,会有不听话的学生,会有偶尔心灰的时刻,会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小意外,但是只要我一直怀揣着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就能努力向于老师学习,把学生当作朋友、严而不厉。这样,在我桃李满天下的时刻我能骄傲地宣布,我是一名深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我教出了许多顶呱呱的好学生!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消除了我很多教学上的疑虑。语文教学的路还很漫长,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上好课,教好书。
过好备课这一关
涟水滨河小学部 张晶莉
凡事需要打磨。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怕麻烦,过好备课这一关。涟水滨河小学部 张晶莉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课堂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能力。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思考。备课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成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的深度,还要“备”出学生需求。也只有这样,备课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备课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备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熟悉教材内容,在之前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的则少讲;其次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确定好每节课的讲解进度和难度;还要拓展学生知识面,体会各学科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为了教而教,让学生全面发展是课堂的长远追求。为避免“揠苗助长”,还应熟悉数学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不能操之过急。
“备教材”是备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备学生”。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每一节课创设充满趣味的情景导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唤醒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还有,每一节课,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最后,备课中要以平常教学、作业反馈、检测等为依据,正确估计学生的现实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新课对应的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题目,这样才能对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师爱如诗】
心头盈满光亮
淮安外国语18级18班 郝婧婕
遇见你,如花盛放心头,晕染一片暖人的光芒。淮安外国语18级18班 郝婧婕
初遇,在盛夏。那个虫鸣阵阵的夏夜,淡淡星辉铺展开来,清朗而恬淡。你是我的新班主任。第一课,你不讲常规,不谈管理,而是出乎意料的,和我们聊“人品+学品”,嗓音雄浑朗润,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沉淀着生活的智慧,于四周缓缓流淌。那一刻,我心头为之一亮。
而心头再次盈满光亮,是深秋。凉气已隐隐有些逼人了,秋阳却异常明媚。窗外的樱花叶子一片暖橘色,与阳光辉映,折射出一片柔和的芒,似游梭在金色的光河里。教室中,你在读诗。是三毛的《如果有来生》:“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音节款款,清朗温润。你读诗的样子,像在做梦的少年,眉宇间却含淡淡的忧伤,你一字字念,一句句讲。那一刻,仿佛连空气都静止不动了,就像全身潜入了诗海里,俯仰呼吸之间,时间埋在沙底白色的光影里。你读诗时,眼眸里闪动着春日温暖的光,充盈着希望,更点亮了我的心。彼时一朵小花样的阳光轻盈地越过窗棂,不偏不倚落在面前的书卷上。心底似有水草招摇,变得异常柔软起来,暖融融的。不禁扬起嘴角,噙着阳光笑。
只是那短短十几分钟,却让我爱上了诗,更爱上了生活,林徽因、叶芝、余光中、戴望舒——每位诗人,都有一段缠绵的愁思,每首诗歌,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它们让我深深地沉醉,沉浸在诗的梦幻里,让我心头一亮,嗅到生命的芳香。
你带我们追逐诗意的人生。春天,带我们到樱花树下赏樱花,看落英缤纷;夏季,领我们走上街头鼓足勇气做社会实践;秋天,让我们林荫大道上拾落叶,悟人生之理;冬日,陪我们围坐操场晒太阳,享生命美好。感谢你,点燃我对诗的热情、对生活的憧憬。心头一亮时,世间一切皆是最美。心底似有繁花盛开,芬芳馥郁。
极爱这种方式,以诗和生活,点亮语文的繁花,亦点亮每个人的心。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生活,满溢着高雅与情趣,让我们在大语文的情怀下,沐浴文学的暖阳芬芳。
【文苑撷英】
青春难再,让我们在最好的年纪,投入自我,成为课堂上最靓丽的风景。莫让将来的自己感到抱怨。
——涟水滨河初中18级14班 李沅隆
可交换读,审查他人作文的同时,就是在审查自己。对照修改记叙文的要求,做到有人有事有情,事情的叙述要清楚有序,人物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的细腻描写,天光云影要简而有效地传达内心情感,层次清楚,详略得当,在临近文章的结尾处要有自己的感想且要小中见大。
——监利新教育 熊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用最亲切的眼神面对学生,而学生们也慢慢的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他们也勇敢地加入进来,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上的气氛渐渐的活泼起来。
——淮安曙光初中 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