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何语
此处“何语”双关,既是师者自问“该写何样文章?”也谐音“荷语”——即出淤泥而不染。前问后答,表达宽慰与期待。从中学生写作角度看,恐怕中学语文老师都得承认如今我们身陷淤泥。
自从满分作文大行其道,自从老师不能托身阅读,自从人心浮躁日盛……我们便失去了“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这样的标准。
这次收到的稿件,竟多有此类,此谓宽慰。揣测此类稿件作者,也许是:向内,敢对自己发问;向外,敢与淤泥为伴。中通外直,其师其生,此为期待。
【言论】
被历史绑架的屈原及其它
温州翔宇高中 张羽
屈原被历史绑架,端午节可能是一个证据。现有史料可证端午的出现大概率早于屈原时代。所以有段子说“原来屈原自己也过端午节”。温州翔宇高中 张羽
把端午节贴到屈原身上,这事本来问题不大:找个理由,赋予意义,实现所谓仪式感(虽然“仪式感”主要价值是体现人类的幼稚病,但好像太多人觉得很需要而且很感动——至少很自我感动)——问题是:为什么要贴到他身上,而不是另一个与此有关的伍子胥身上?
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其理由。历代如此推动端午与屈原的关系,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根据“谁受益、谁嫌疑”原则,只要回到“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可能就能发现端倪。
如果你来回答“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答案是什么?爱国、忠君、坚贞、才华、沉江……哪一个是历代推动者最想要的?李白也有才华,李白也沉江,但我们没有李白节……就因为他生得晚?可是岳飞比他生得还晚……
也许最开始是一杯酒里装着屈原,但后来有人暗暗地换成了他想要的酒杯并且换上他自酿的酒,而我们没有注意换酒小动作,照样饮得很投入。
而且如果以史为证,我们看不到屈原具体的政治才能,不管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语焉不详,而重在对他人格的推崇。如果他不是留下这么多文学作品,我非常怀疑他主要是被文学史家关注而不是被史学家特别关注。
以《史记》为例,凭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之盛,也只是写下“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这段文字就是对屈原功绩的记录,我们从中并不能看到任何实绩,然后司马迁就进入对屈原忧愤状态的描述。有楚史学者列举他的几大功绩为:奖励耕战、举贤能、远邪佞、禁朋党、明赏罚。就这么几组词,真能算什么政治才华吗?耕战是秦国早已行之有成之法,后面的几个,也是常规操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家,都能拿出实绩,而到了屈原这里,只有其实已经通行的观念而无史册记载他的具体措施。“草稿未定”,不能以此认定那必属《九阴真经》式的存在。
所以,司马迁在无比详尽地描述信陵君、李广们的时候,为什么对屈原的人生细节如此语焉不详?
【思考】
细读文本的功夫
——由一道语言赏析题说开去
监利新教育 周静
教学生赏析比喻时,我们往往会给出一个答题模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例如:“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学生套上模式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矮松比作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矮松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矮松的喜爱之情。——由一道语言赏析题说开去
监利新教育 周静
这样的答题模式真的有用吗?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将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而不说是护士?为什么要说是日本的?本体就是“矮松”吗?
钱钟书先生说过:“任何的比喻都是此时此刻。”我们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此时此刻”。上述句子中,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思考:第一,看护妇与护士是有区别的,看护妇专指照顾老人、孩子的护士,特别耐心温柔;第二,日本人的身高偏矮,这里写的是矮松,不是高大的松树,日本女人的性格特征温柔恭顺,贤淑体贴,这里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既有外在形态,也有内在特质;第三,结合全文来看,“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小摇篮和看护妇之间有生活情境的关联。如果思考到这儿,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答题模式那样僵化了。
教学的风格各有千秋,但是对文本的细细解读,是所有好课堂的共性。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环节,《驿路梨花》开头写道:“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着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个感叹号应该怎么读?声音小点还是大点?感情不够强烈,重一点?我们结合全文来看,山是绵延的,消失在暮色中,视角是从高处看的。暮色中,一行人吃什么?住在哪里?原来这个感叹号的背后,是焦虑,是担忧,并不需要大声读,因为作者一点儿也不想赞美山的高大。这样的朗读指导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细致解读。
主题理解是难度系数偏高的环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可以提问:课文中写了两艘船,一艘载我们去哲尔赛岛的“特快号”,一艘载我们离开哲尔赛岛的“圣玛洛”号,还有隐形的什么船?引导学生说出:打发于勒之船、希望诞生之船、希望破灭之船、躲避灾祸之船、漂泊无依之船……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种挖掘更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材如何更替,教学模式如何变化,对文本的细读都是优秀课堂最重要的保障。
【行旅】
瓯 江 之 北
温州翔宇初中 史振东
浙南有条大河叫瓯江,烟水淼茫,宛转迂回八百里,绕过崇山峻岭,舒缓地流向东海温州湾。瓯江与楠溪江交汇处,有一小镇坐落江北岸,人称之瓯北。温州翔宇初中 史振东
小镇东南方有二山丘,合称“罗浮”,二山说是从海中浮来,一座像蛇,一座像龟。沧海桑田,两山相连在一片冲积平原之上,潮落渔堪拾,云低雁可攀的那番景状早已不复存在了。罗浮二山上各有古塔一,始建于西晋,六面七级,砖构阁楼,与江心屿双塔隔水相望,咫尺天涯。
我初来温州时,人生地不熟的,甚是拘谨,常独往罗浮看双塔。回想去罗浮山的过往,便觉得有些不可说的巧合了:每次上山竟然都是下雨天,雨也都是那样迷蒙,悄无声息。斜撑着伞,悠悠地绕着双塔一圈圈地转,感觉自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在转山转水转佛塔。
小镇傍水而建,其它三面都依着山峦。小镇的西北面有一座麻山,较之罗浮山,便显得巍峨延绵。在节假日里,总会收到朋友们“一起攀爬麻山”的邀请,但经历一次后就不再有重游的念想。麻山上的坟冢远远近近的,实在太多,尽管沿途风景叠翠,但总难免让人滋生出荒凉之感。
然而还是经常去探访麻山的,因麻山脚下有个白水漈。山谷狭小,悬泉飞漱。潭水很浅很浅,能清晰地望见潭底大小石块均沾染黄褐色的斑纹。小心地踏着稍微平坦一些的大石块,便可以将白水漈团团转看个遍。谷中总有徐徐微风,瀑布便时时像雾气一般四处飞散。闭上眼,张开双臂,将之想象成一场只与我共度的潇潇烟雨。这般风情,如一段思绪纷飞的锦瑟华年,率性简单、悠然安详。
瓯北小镇的热闹是隐秘的。偶尔也会去那条长长的罗浮大街走一走,看一看。那街道和所有的闹市一样:音乐流淌、橱窗明净、灯光柔和如诗一般迷离……小镇的空气里弥漫着的是咖啡、奶茶的香味,也蕴含着麦饼的烟火气息。四处都是“红蜻蜓”店、“奥康”店和“报喜鸟”店。书屋总是寻找不到。浪漫的酒吧也只是路过。蛋糕店却常去,“桂新园”的糕点实在是可口极了。有时从一个巷口走入,都市的繁华便倏忽不见了。再转角,热闹又呈现眼底。很喜欢这种动静相宜的小镇,炽烈而矜持,静谧而恬适。
瓯北码头,于罗浮大街东端向南,彼岸便是温州城。从瓯北码头坐18路车回公寓,由东往西,几乎就是一条直线。偶尔也搭乘103路车,乘客一路上上下下,公交车也就像游走迷宫一样,在瓯江北岸的高楼低舍间兜兜转转。
【现场】
一天
淮安外国语 宗林林
早晨,孩子们在渐渐消散的桂花香里读书。本想读会儿《上课记》的我,信手翻看他们昨晚写的微作文。才看了两三排,我便深深喜欢上了这些文字,好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么鲜活。淮安外国语 宗林林
“我想做一只很小的猫,大概手掌那么大吧,是一只波斯猫。我可以卧在人家的屋檐上,如同一团雪球,享受温柔的阳光。轻轻地眯着绿色的眼睛,慵懒地趴着,等到屋中的灯亮了,便轻巧地跳下来,我可以悠闲地坐在草丛里,若无其事地睡觉……”这个清秀腼腆的小姑娘,她想念一个好天气,风吹过来,有光照着,可以躺在草地上,不必被裹挟着奔跑,甜甜地睡上一觉。
“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骑车上学了。这样上学,虽说同样向学校奔去,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安闲自适、惬意自在的。想快,那就快些,直踩到脚步再跟不上踏板;想慢,就慢点,一个人,不着急,晃悠悠地看风景。我还喜欢在过马路时与人群一同向前涌,那种在人群中穿梭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好像那中间一个小间隙就是专门为你留的一样。还喜欢随着车轮颠簸,感觉道路的凹凸,可能比坐摇摇车更有意思。”这个叫泉的女孩子真像一泓清泉,在她安静沉默的身体里,有一颗多么敏感、丰富、有趣的心啊。自己骑车上学,至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的这段路,有探险,有冲刺,有悠闲,有自由。
“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曾经在高中,这个问题深深困惑着我,似乎想不明白,生命便无法继续。这些年过去了,我很少再想这个问题,生活给我什么,我便承受它。它也同样折磨着我十四五岁的学生,比如海川。是怎样的契机让他在黑夜深深思索这个永恒的命题?他想得那么深,那么真实,又那么凄凉,我想到了在悠悠天地间独自落泪的陈子昂,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海川说:“‘我是谁?’无意间,一个挺深奥的问题从我脑中蹦出。对啊,‘我’究竟是什么东西,‘我’的躯体又为什么由这个‘我’的意识来操纵?望着窗外一片黑暗中竟闪着几点微光,轻轻的,气若游丝,心中升起了一些怜悯。我的意识较于广阔的宇宙,也确如游丝,它只不过是巧合中的巧合,脑中亿万的神经元无意中擦出的火花而已,无足轻重。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苍生中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一粒沙,与任何一株小草,一只小鼠,一个人一样,会默默无闻地出生,又默默无闻地躺入黄土。‘我’对社会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不能拯救地球全人类,也不可能壮大国家、兴旺民族、出人头地。我这么死了,不会有多少人为之落泪,因为少了我一个,地球还会继续转动。那‘我’是来干什么的呢?‘我’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延续人类吗?无从可知,竟暗自落泪。”也许有一天,我会告诉这个敏感聪慧总是面带笑容的男生,西毒欧阳锋,为了这个问题而发疯,而在鲁迅看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那个个子高高、脸膛黑黑、寡言少语的男生禹,坐在窗前。他想到了我昨天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都不愿住进人工鸟巢,却都愿意住进别人送我们的面朝大海的房子里。他说,人对物质的妥协程度,可能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
从学校出来,迎面是凄风苦雨。整个人似乎被秋天的沉重、阴郁、冰冷击中了。想到这些文字,想到傍晚时“小豚鼠”带着他制作的又像风筝又像飞机的模型蹦跳着往楼下走,想到还可以到王小妮的《上课记》里去躲躲雨,又高兴起来。
初来翔宇
永嘉翔宇小学 杨翔
转眼间,开学已近一月,这是一个忙碌且具有挑战的新学期。永嘉翔宇小学 杨翔
开学前,接到第一个小任务:准备一张美美的照片并做好自我介绍的准备。这对于爱拍照的老师们来说,可能是小case,但是对于我这种不爱拍照的人,却是个大工程。自拍的怎么看都不舒服,于是,拉上了爱摄影的表妹,又是帮我化妆,又是四处取景,终于在100张照片里,挑出了一张合适的。接下来,就是自我介绍啦!怎么样的自我介绍会生动有趣些?脑海中闪现了两个字“快闪”,这种方式,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都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所以,斗胆一试,幸运的是,首战告捷。
开学会议那天,刚经历完“惊心动魄”的自我介绍,松一口气,学校的第二个小任务就接踵而至:新人教师们,需要为教师节,准备一个节目。听到这句话,我当场石化,还记得最后一次上台表演节目,已经是十几年前了……但是,学校给了任务,硬着头皮也要好好完成!于是,我们五个小伙伴,马上商量了起来。小品——不行不行,上去一紧张,忘词怎么办……唱歌——不行不行,我唱歌要人命的……三句半——不合适不合适,我们词不好分……在不断的建立和推翻中,我们终于确定了,跳舞吧!
我们便紧锣密鼓地练习了起来,由于我们之中有班主任,有各种学科的老师,还有的老师需要两个校区来回跑,所以,练习的时候经常聚不齐,这让我们开始焦虑。幸好,我们有快乐水安抚了汗水;幸好,我们是个优秀而又团结的小集体;幸好,我们最终拥有了一个人生中最难忘的教师节。要说真有什么让我遗憾,那大概就是因为高强度的练习,我的膝盖受了伤,拖了大家的后腿——在最后的ending pose中,因为我的腿伤换了位置,让别的小伙伴承受了她不能承受之“重”。
世间的相遇,总是有它的缘因,而每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都有出现的理由。感谢翔宇能让我成为翔宇中的一份子,也感谢翔宇让我有了这些难忘经历,有了这么多好伙伴。
【阅读】
懂得更多,做得更好
温州翔宇初中部 林云霞
今天的作业,请大家要认真书写,保持整洁的书面。温州翔宇初中部 林云霞
今天的作业要求是:1.把字写端正,横平竖直;2.不涂改。
这是两个发给学生的指令,第一个是教师常用语言,第二个是根据第一章《管理双赢的课堂》中的“提高成效”版块里的第一个观点“必须十分小心地使用形容词”设计的。
哪一个设计更好?没有做过实验,不能乱说。不过以后我会更多使用第二个。基本可以确定,第一个效果一般,原因有二:其一,“认真”“整洁”两个形容词比较模糊,标准不具体;其二,单个老师已经说过多遍,多个老师叠加下来,学生会形成信息倦怠。
对学生发出指令要具体、清晰、可操作,我是知道的,少用形容词这个切入点,以前真没考虑到。
书中有举例子,很好理解。不知为什么,作者没有说到给学生展示示例(也就是“榜样”),比如上面的第二个指令,给学生展示一份优秀作业会直观有效得多。
“我要强烈建议一点,那就是学生必须轮流换座位。”这真是呐喊了我的呐喊,强烈了我的强烈。换座位就是换环境,换环境就是给自己一个新的开端。就像假期里,回广丰度假,发现自己沉迷在麻将里不能自拔,一本《我是猫》一周都看不到十页,赶紧返回温州,才得以重启阅读生活。道理是一样的。自控能力差,打不过自己,只好使用新的环境来加持。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超不了老师罢,他们是需要这种“新的环境”的。
这是第二章《他们在这儿》里的内容。这一整章,具体,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看完目录又阅读了前两章就觉得这书没买错,解决了工作时存在的诸多迷惑。近几年,对心理学、管理学、方法论、自我提升类书籍兴趣日增,但作涉猎,不求甚解,数量不算太少,也乐于实践,感觉可吸收点如此密集的书籍其实还是很少的(不喜欢用“干货满满”这词)。
若仅仅如此,还不算太好。简单的方法集合,细心的一线老师人人可以做到。从一堆事例中发现规律,有心人就能够;但是,发掘规律中的“物理”,做到系统、完全、条理清晰,反向实验,缜密地得出成果,简洁地表述,难。
国内的相关书籍,更多推断,“笔者认为”“我发现”出现频率比较高,国外翻译过来的,更多“实验证明”,从这个角度上讲,发达国家科学精神的发育是超前一些。举个本书的例子,用交际故事干预学生的骂人行为是这样表述的:
正如图3.9所示,在三周的干预时间内,杰森的骂人行为明显减少。尽管这种行为并没有彻底改掉,但通过干预,已经减少至可控水平。对许多存在严重行为问题的学生而言,减少不良行为的数量,而不是彻底根除,应该是一个更加显示的目标,而且在普通教育的教学中,这样做的确能显著改善环境。
自然,有图有真相。书中图表还真不少,极具理性美和说服力。
那用新闻模型分析寻求关注的学生的图。
那用分栏日志分析有报复心的学生的图。
那RCM方案量表的55条。
……
总之,做完脑图,这本书就算是好好读过了——其实记下来的也没多少。没有外语基础的人,读译作且这样理性的译作,是折磨。
看了这本书,感觉有点对不起以前的学生,深觉自己以前很多做法不够正确,深感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还很无知。写这篇阅读日记,本来取名《无知和无识》,回头看看《序》的第四问:这一方法是否积极阳光?马上换个角度看问题,打下“懂得更多,做得更好”八个大字。
土是土点,但阳光啊。
【趣闻】
“下刀子了”
淮安曙光初中部 高怀玉
坐出租车,司机电话响了,听起来是妻子的。淮安曙光初中部 高怀玉
“你在哪里?”
“在地球上。”
“楚州这里下冰雹了。”
“我这里都下刀子了。”
“小心点开车。”
“知道了。”
因为司机的手机免提,我被一对平凡的夫妻感动了。
【摘记】
冬天既是一种季节,也是一种状态。季节之冬:小帽、大马褂、棉袍;色彩之冬:黑色、深青色、紫色;家道中落之冬: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社会时局之冬:“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我”是大学生,也难以谋生,表明社会时局问题。
——监利新教育 周忆莲
父亲也加入了群聊——他说过节还是要吃月饼,这是几千年的习惯。我倏然想,或许1200年前的今夜,白乐天正掰扯着月饼——这是千年的习惯。1200年后的今夜,我正掰扯着我的乡思——这也是千年的习惯。只见父亲从枕头下掏出一个月饼,掰成两半,镜头里的母亲便多了半个月饼,仿佛隔空传物。
——监利中学 胡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