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面广、谈吐自然、表达得体、充满自信,是名牌高校招办老师对宝应中学学生的一致评价。就在几天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先生甚至把江苏巡回讲座的首站放在宝应中学,面对讲座中积极发言、大胆质疑的宝中学生,吴院士激动地站立着讲课。
为什么北大清华频频向宝应中学抛出橄榄枝?一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县中,缘何能进入院士视线,成为其在江苏巡回讲座的首站?吴岳良院士说,答案就在讲座时学生开拓思维的发问中,就在宝中课堂上学生相互合作探究问题的状态中。
宝应中学把宝中课堂命名为“理想课堂”。一节课,教师引导、答疑、阐释不超过15分钟;学生的课本变成了导学案;课堂流程分成目标解读、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动质疑、达标测试、循环预习5个步骤。曾经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自发质疑、自我提升的课堂。
作为从语文教学一线走出来的校长,潘文新对理想课堂有着一针见血的解读: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学自己不会的”。传统课堂只有一个老师两只手,无法替全班学生个个“抓痒”,而新课堂却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订制的。
“理想课堂”上学生获得课堂“主权”的背后,是收获了自信,练就了表达,学会了合作,锻炼了思维。而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的精神不谋而合。
坚守课堂,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是宝中有别于其他县中的根本之处。“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独立思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研究激情,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种培养方式高度契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吴院士感慨地说。(张艾情 厉 平 蒋斯亮)
涉及连接: